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建筑赏析2018-07-21 69306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松阳县近年来开展系统的乡村建设工作, 针对不同村庄的历史传统工艺业态和生活需求,选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产业元素,以村庄公共功能为载体,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或者产业, 增添公共功能和文化空间。石仓的契约博物馆就是松阳乡村建设的”建筑针灸“系列项目之一。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客家契约不仅呈现百年乡土生活, 展示了石仓阙氏从福建迁徙、买田置地、淘沙炼铁、开枝散叶、历史兴衰的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也体现了传统乡村是由一个个充满法则的村庄组成的具有高度商业精神的契约社会。契约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而传说中的石仓名称起源,也是源自人与神灵之间的契约精神。契约博物馆是外来者和村民交汇共享场所,除了对外展示功能,也是村里的公共文化活动和村民休闲场所。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场地规划

场地选址位于六村和七村边界,沿着石仓溪畔顺坡而上,成为村庄和梯田的交汇处 。项目及周边景观延续梯田的地势,与四周的村庄中心和交通流线相互呼应补充,连接六村和七村形成环路关系。建筑体量通过贯穿场地的一条水渠的引导联系村庄,主要展示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个时期的阙姓族谱、古契约、古代帐本、分家书等。设计内容还包括周边闲置民居的修缮改造,作为博物馆的服务配套设施,利用闲置民居资产将这些功能分散开,将博物馆的功能延伸进村庄,更有效的提供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带动村庄发展。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建筑设计

契约博物馆依山坡而建,房屋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石材砌筑,从远处看过去,如同河岸或山上梯田的挡土墙,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南北两侧形成半围合的庭院,提示出入口,也和环境形成对话关系,尤其是北侧和村庄相连,共同围合出一个小型广场,提供村庄室外活动的开放场地。


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多天井民居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三个展览区间。村里有为数不少的传统多进院落大宅,最大的一座“十八天井”一共有十八个院落层次。这种空间以及亮暗层次被进一步压缩进契约博物馆的室内,顶光沿着墙体线性展开提供展柜的天光照明,参观者在暗处,亮暗的强烈对比拉开空间张力。人在暗处时视觉外的其他感官敏锐度会有所提高,水渠的流水声,夏季的穿堂风,室内对比室外明显的凉意,都会成为独特的空间体验。横向的室外走廊区分开不同的展览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也打开了可以观看石仓溪对岸村庄的景窗。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契约博物馆采用600厚浆砌毛石墙,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拉结石,主要受力墙和转角位置采用基本规则的浆砌块石墙,墙体砌筑过程中内外搭砌,上下错缝,拉结石丁砌石交错设置。以水泥砂浆替换传统做法的黄泥,满足规范要求的坐浆砌筑。这种材料和建造体现结构受力逻辑,通过石材的不同形态和自然光线亮暗对比的结合,营造有纵深感的空间氛围。


贯穿室内的水渠成为空间里的引导,水渠上方屋顶有的排水沟,女儿墙的高度和角度经过设计将直射进入室内的光线控制在正午前后的半小时左右,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从天沟进入的都是漫射光,只有在中午才会有直射光垂直落在水渠上。这时候结合隐藏的喷雾设施,在夏季炎热的晴天,可以在室内形成彩虹的光学效果。这样一个简单的介入,既形成趣味互动装置,也再次强调对契约文化的解读。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建筑师:DnA

地址:松阳县大东坝镇六村, 丽水, 浙江, 中国

主创建筑师:徐甜甜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业主:松阳县大东坝镇人民政府

建筑面积:2574.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7

摄影师:王子凌, 韩丹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来源:archdaily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shid.com/?c=posts&a=view&id=2665

阅读原文

投稿邮箱:dingji9027@163.com

筑视网微信公众号:环球设计联盟

石仓契约博物馆丨DnA

快分享给朋友吧

评论

200
扫码登录更方便
账号登录

找回密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