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复兴 - 山根之花丨SpActrum 谱观建筑
建筑赏析2022-01-11 186917
缘起:乡村到城市功能区的转化
山根村在温州南部茶山一带,位于市区南部边缘,距离市中心仅十余公⾥。2017年初,SpActrum团队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彼时,村民已经为了整村的重新规划和改造,而准备整体迁移到场地北部的高层建筑新村之中。这个几近空置的山脚下的小村,许多屋舍已经破败,但代表浙南“侨村”历史的从清代到90年代各个不同时代的民居遗留建筑在政府和开发商的策动下得以整村的风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甚为可贵。
山根村原貌顶视航拍(2017)
改造后的新山根村顶视航拍(2020)
SpActrum参与进行整治规划和改造并在2018年形成了规划方案。这个方案中,基本恢复了被多年的私搭乱建逐渐模糊的河北岸以平行河岸的三条街为基本骨架,南岸与村后山势结合形成组团的基本格局。对于遗存的⽼建筑,建筑师持更原生态的态度,主张最少的干预原有建筑,甚至保留某些 “废墟”。建筑师认为“废墟”的状态恰恰是具有意味的,它应该无偏见的被视作场地的一种重要特质。另一个规划阶段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对于现有建筑按照结构的坚固程度、美学价值综合评价,拆除以后,插入新建筑。 而新建筑将使用当代的建造方式和⻛格,为这个乡村构筑物的集合体添加属于今天的遗留物。
基于这样的方案,四类现存建筑的典型案例都基本得到保留,代表了乡村建筑在不同时代,以某种原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它们分别是:一.清末的木构架古建筑,在当地居民与外国交流密切的浙南地区糅合了了巴洛克⻛格的影响;二.上世纪30年代民国以后流行的空心砖柱与本地红色花岩石梁为主,再结合木构架的浙南上世纪中页常见风格;三.上世纪后半期的乡村砖混建筑,他们在比例上留有明显的苏俄舶来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痕迹,结合了乡村常见材料和中国的建筑的装饰母题;四.改革开放之后满足更个人化欲望的建筑物,其中一些是当时归国华侨委托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这样的规划方案反映了政府、开发商、建筑师的一个共识:多种风格的建筑的保留是对于乡村历史的基本尊重,无需拟古或者将建筑统⼀到某个特定年代风格。这在当代由政府主导的文旅改造项目中无疑是一个具有进步精神的认识。这个项目是对于乡村的操作,但已经成为某种城市化行为,与常规意义上的乡建具有本质的不同,在SpActrum的规划下,山根村将成为一个古今并存、艺术与乡韵融合的综合文旅区。
回归:混沌的复兴
设计方完成山根的规划方案后离场了,后期具体的建筑和景观的实施他们并未介入。当他们再度来到现场时,发现这片场地的一些珍贵的特质过度的损失了。保留浙南民居百年类别丰富性的宏愿基本得以实现的同时,原来村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发、时间堆积、生活沉淀形成的含混不清和自然发生,换句话说,就是那一点点“脏”和“野”,随着施工中更常规和普通的处理,变得过于干净整洁了。另一方面,原计划中几个关键地点的新建筑的精细化设计,和其原设想时空穿越的体验流,在后来的实施中都由于实施技术手段和投入的限制而未能实现。
“山根之花”场地原状(2017)
“山根之花”设计概念的灵感:在场地附近的一座破败的民居中,生机盎然的蕨类植物占领了原本人类的起居活动空间,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此消彼长,建筑和景观边界的突破和消解,激发了这一无法被简单定义的设计。
正在这时,山根桥头的一块空地在拆除原有建筑后暴露出来,甲方邀请SpActrum再为山根设计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小品建筑,一个乡村的集合点,建筑师抓住这个机会以实践表明了⾃己的态度,为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个创造性的参照。
对于多数浙江村庄,村头、桥头都是具有鲜明特征的记忆点。桥不仅具有交通意义,联结河的两岸。它们更具有社会性意义,是村庄⾥少见的视觉走廊,建立了对于村庄整体视觉形象的认识场所。山根中心桥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节点。桥北岸是几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十九世纪的乡村大屋,南岸正对两个组团的分界点,西侧组团部分拆除后产生了一个较大的空地,正对桥头,背靠渐渐⾼起的石山。面对山根那始终难忘的蕨类丛生的破旧庭院,耿耿于怀于简单框架下生命力的迸发和入侵。SpActrum构想了“山根之花”,并将这座无法定义的构筑物献给山根。
“山根之花”立于桥头的空地,是个具有开放性的⼩品建筑,一个乡村的集合点。在创作“山根之花”时,数码化的设计思路首先被用来寻找与场地整体势态的联系。这⾥被设想为一个连接的关节,首先在地面高度承接桥头,之后抬高到地面一层以上,形成对桥头观望的平台,这个平台同时可以与组团现存建筑相连接。螺旋上升的沿双轨道旋转的形体可以用来完成这样的行为,更进一步为形体寻找结构上的支撑,继续向上旋转,并将双轨道设置为外边界和内边界两条轨道。最终得到的是一个复杂曲面形成的旋转体,这个旋转体外侧从地面升起,形成平台后继续升高为衣领一样的外廓, 另一侧形成收拢的盘旋体。
这个模型并非直接实施的建筑体量。在乡村建筑的背景下,建筑师以前面一年多时间对于当地建造性积累的经验,对于建造的技术层级做出了判断,同时认识到,建筑师在此情况下应该不会深入设计到结构细节, 这一部分工作会由施工方进行,建筑师只能控制一个相对精确的体量方案。所以接下来是主动的简化,这种简化并非减损,而是再一次的创造。将复杂的几何形体归结为一系列三角形和四边形。最终的形体具有比之前曲面更明确的指向,同时这种形体组合不是常规的平面构思的塑形路径所能够设想的。
计算机生成的连续螺旋面被转化成为一系列在乡村建造中可实现的连续折面
以这种方式,一种新的形式语言被创造出来。这也是SpActrum对于建筑形式的一种认识: 新的建筑形态往往来源于形式所需要回应的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这种问题进行编码,来源于产生形式生成的过程,而并不来⾃某种直接的雕塑过程。设计经常意味着设计这样的生成过程。在将复杂曲面平面化的过程中,对于行为、结构等建筑学议题的判读起到了指向性的作用。这时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可用场所,同时保持不被定义的含混感。建筑的构件取得了多义性和含混性。
在可建造形体形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这个非常规的几何形体在建造时如何在空间中定位放样成为一个挑战,SpActrum团队采用了平面坐标与角度高程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形成一个文件,为施工方的施工图设计深化和现场形体定位提供依据,将地面定位扩展为空间定位,再建立空间点之间的联系,完成空间放样。
“山根之花”使用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造工艺&乡土建材
另一方面,为空间匹配正常使用需要的楼梯、栏杆、 砌体、内部涂装等。整个建筑体尽可能的使用了当地的、有机的材料。扶手部分,设计以十分工业化的螺纹钢来进行塑造。而最为有趣的是,受浙江传统牡蛎墙和蛎灰涂刷工艺启发,将内部空间以粗粝的灰浆塑造成了特殊的室内表面效果。
内部的倒锥体作为支撑整个平台的结构物,同时开向天空,将雨水引入内部,在倒锥体底部汇合成一个池塘,与外部的生态池相连。这汇聚在整个内壁的雨水滋养了内壁留槽里的蕨类植物。这样, 内部与外部、景观与建筑的边界消解了。进一步制造了定义之间犬牙交错的是椎体的一分为二,两个半锥之间错开光缝,将室内最暗处引入自然的光亮。
山根之花致敬生命、致敬⾃然、致敬建筑中难以名状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再过几年,当藤蔓爬满砖墙,当蕨类占据了倒锥体的整个内壁,浮萍和菖蒲长满池塘;当人们习惯夏日的午后在这里的台阶上坐着看日落,在平台下呷着一口咖啡,建筑师会欣慰曾经在这里撒了一点儿野,帮助混沌的力量回来。
项目图纸
“山根之花”总平面图
“山根之花”一层平面图
北立面图
东立面图
剖面图
山根之花建造的空间定位点位图
项目名称:山根之花
项目地点:浙江省温州市山根村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客户: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状态:建成
设计公司:SpActrum/谱观建筑
主创设计师:潘岩
设计团队:潘岩、李真、唐一萌、陈俊友
设计时间:2019-2020
完成时间:2020
总建筑面积:120 平方米
施工图及施工承建:浙江云涧
材料:喷射混凝土砌块、回收手工制青砖、蛎壳灰涂料、玻璃、钢
摄影师:朱迪
本文由 谱观建筑设计事务所 授权“筑视网”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链接。
长期接收各类作品,资讯投稿。
投稿/合作邮箱:752052680@qq.com
筑视网微信公众号:环球设计联盟
快分享给朋友吧